20230305实盘周记和镜头内外的世界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看见那些“看不见”的
走在价值投资成长路上的同时,也希望能给有缘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。
毕竟每个人迟早都会有投资的需要,投资路上或多或少会犯错,多个视角或许能少点摸索、少走弯路、少交学费。
我的观点可能会有错误,但绝对是真诚的。
请大家务必结合自身情况,独立分析判断,三思而后行。
这是我的第33篇原创文章
本周持仓企业中:腾讯控股上涨5.21%,洋河股份上涨2.24%,分众传媒上涨5.33%,格力电器上涨3.97%,美的集团上涨4.19%,万科A下跌2.38%,招商银行上涨2.11%,美团上涨5.88%。
截至目前,今年的整体收益+8.5%。
本周交易:2月27日格力中期分红到账,次日用这笔钱加仓了一点美的
前阵子,重读了一遍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。第一遍读,把书越读越厚,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概念。第二遍读,希望能把书越读越薄,用新学到的经济学观念擦拭一遍脑海里原先模模糊糊的感受,让它们在经济学的镜头之下,清楚地浮现出来。
01
从经济学镜头看投资与消费
大部分人认为,投资和消费是对立的:钱拿去投资了,就不能用来消费了,看上去的确不能兼得。
比如花钱接受教育,花钱自然是消费,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对头脑的投资。消费是为了得到即时的满足,投资是为了得到更长久的满足(延迟满足)。要追求利益最大化,人就必须在时间上做一个平衡,是选择先满足还是先忍耐?
今朝有酒今朝醉,把所有时间用来吃喝玩乐,当下的幸福感可能是很高的,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,将来的日子可能就不好过了。如果眼光能看得长远一些,暂时牺牲眼前的享受,多花一点时间积累,将来的日子大概率会更好。
经济学家欧文·费雪在《利息理论》里说:“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。”照他的说法,投资和消费其实是一回事。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我们当下的选择。人们今天消费多少不取决于今天的收入,是根据他们预期的终身收入而定的。
曾有过一个真人秀,节目方找了一家穷人,给他们购买了所有富人应该有的东西,包括一栋房子、一辆好车和一些好衣服。半年后,他们再回访这家人,发现他们把这些东西都卖了,把换来的钱平摊在更长时间的消费里。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目前是,未来很可能依然是低收入群体,与眼下的超高满足相比,延续到日后更长时间的均值满足更有吸引力。在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,才是人们提高幸福感的长久之计。
再举个栗子,对不同年纪的病人,医生给出的建议往往是不同的。80岁以下的,节制饮食、运动健身总是必不可少的处方。但如果超过了80岁,就不会让他们太过节制饮食,毕竟享受当下的快乐也挺重要的。
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,我们无法控制,撇开这个因素不谈,我们要站在未来的角度,拿今天的享受和未来的收益作比较。我们能够把未来的收益想得多清楚、想得多具体、想得多大,我们今天所作的投资、所作的牺牲、所作的改变就能有多大。
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人们成本计算的不同。有些人是急不可耐的,仿佛没有明天;有些人能够看得很长远,进行非常宏大的规划。
说到底,投资的目的是获利,提升个人的消费能力,最终接近我们的目标——收入之和的最大化。因为,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,是一生中幸福总量的最大。
02
从经济学镜头看婚姻与家庭
结婚前,我们都愿意相信对方是自己一生唯一的真爱。但统计学家说,世界上两个唯一真爱的人相遇的概率是零。听起来非常不浪漫,可现实就是如此。很多时候,人都是在自己身边找一个比较合适的人就结婚了,婚姻并没有文艺作品里说的那么浪漫。
上海市中心有个小公园,每到周末,绿地两旁撑开的雨伞一字排列——每把伞上都贴着一张 “征婚启事”。多年来,如同周末的花鸟市场一样,这里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“征婚市场”。
人们停驻在雨伞前,读上面的文字。征婚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,也有一些90后、95后,大概是心急的长辈替他们出来“打广告”的。内容除了基本的年龄、籍贯和工作单位之外,男性基本都会展示一下年收入、房子、车子,女性则都会写上容貌、身高、学历等。
婚嫁市场上,“买方“”卖方”都很多,因此算是高度竞争市场。征婚男女是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双方,与一般市场不同的是,这里的出价不是金钱,而是自己。天平的一端是向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,另一端是把别人的人生给分享过来。
需求决定供给。在社会分工依然是男主外、女主内的大模式之下,女性的主要需求是较好的经济条件,而男性则青睐较好的生理条件,所以征婚启事上男女各有侧重。
男性喜欢找比自己年轻的女性,而女性喜欢年长的男性,为什么呢:女性年轻、漂亮、身材好,都跟生育有关,而生育发生在人生的早期。而男性收入高、事业有成、工作稳定,都跟物质条件有关,且一般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达成,一般发生在人生的中晚期。
在女性生理价值彰显出来的时候,身边同龄男性的价值往往还没有彰显。而当男性逐步积累人力资本,走上事业高峰之时,同龄女性的生理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。所以,男女价值-年龄曲线的错配决定了女人倾向于嫁给年纪比自己大的男人。
当然,时代在向前,现在早已不能单凭生理价值来衡量女性,教育、修养、见识和事业成就正成为大家最重视的品质,不管男女。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,甚至不愿意结婚了,似乎婚姻对现代人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。
究其原因,竞争激烈、生活压力大固然是,我觉得,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其中最重要因素。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,自身的人力资本达到甚至高于男性的女性们,不再需要“找个经济上的依靠”。新时代的婚嫁市场中,供需关系已在悄然发生变化:暖男比直男更吃香,经济条件也成为衡量女性的重要指标。
03
从经济学镜头看工作与兴趣
有三种不同的终身收入节奏:第一种,年轻时收入非常高,随着年纪的增长,收入迅速下降,比如明星、吃青春饭的;第二种,一直很平稳,处于中等水平,比如公务员、老师;第三种,年轻时很长时间没什么收入,随着年纪的增长,收入稳步提高,像医生、教授等就属于这种。
经济学家把人力资源看做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,必须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发挥其功用。就像房屋的价值体现在长久的居住功能上一样,你读了一个硕士、博士,不能一下子就把这个学位的卖掉换一大笔钱,而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把它慢慢兑现,比如去讲课、搞科研。
不同的职业路线带来不同的收入节奏,这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,只是人们都在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地做选择——根据对未来的预期,选择那些能使自己终身收入最大化的职业。
在不同的年龄阶段,人的心态也会有很大不同。比如,我自己刚毕业那会儿,一心就想去世界500强的外企一展身手,对考入体制内一点儿兴趣也没有。职场上摸爬滚打七八年,渐生退意,想法变成了:趁着还没超龄,赶紧考个编制吧。
经济学家说,我们的目标是追求自己兴趣最大、成本最小,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收益最大的职业。互联网大厂这几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,可光鲜的背后可能是“拿命换钱”的代价。另一边,去年“厅局风”流行的背后,折射出某种特权对年轻人进取心的侵蚀。拼的太狠不行,躺的太平也不好,人生总归是一场平衡的艺术。
困在职场的人总羡慕自由职业者无拘无束,随时能给自己放假。其实,随时放假也意味着随时加班,而且还没有调休或加班费。做员工的时候,觉得老板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,一旦自己坐上老板,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。
换个镜头,看到的风景截然不同。
好的经济学思维不追求某种单一维度上的最大化,它追求的永远是在各种选项当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。
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,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所以,我选择,尽可能从各种不同的镜头去观察,去看见那些“看不见”的。
今天就聊到这里,我们下期见~
更多音频文章,欢迎关注喜马拉雅“果子家成长笔记”~
欢迎订阅公众号“果子家成长笔记”,关于投资、读书与教育。请点击右下角“点赞”和“在看”,感谢支持!
往期推荐
点个在看你最好看